射速仅120发:歪把子其实不是日军主力机枪,也不用给子弹刷油

http://www.bugu120.com

  【话说军世】在一战之中,以马克沁为代表的重机枪给与各国军队极大的震撼,不过由于重量太重,不适合伴随轻步兵灵活机动,于是各国都是开始了轻机枪的研发,如英国装备的刘易斯轻机枪,法国的绍沙轻机枪,丹麦的麦德森机枪,德国的马克沁MG-08/15机枪等,一战后各国基本都在继续研发轻机枪,日本也是如此,有名的“歪把子”机枪也是此时研发的。

  歪把子机枪射速仅120发:枪托为啥是歪的?因为放弃“人工刷油”

  “歪把子”是旧日本军队大正十一式轻机枪的一个别称,主要是因为其向右弯曲的枪托而得名,该枪于1922年开始成为日军制式装备,口径为6.5毫米,全重为10.2公斤,理论射速可以达到每分钟500发,不过实际射速其实只有每分钟120发。

  因为日本在设计该枪时,就计划将该枪编入步兵班组使用,因此“歪把子”使用的是与日军三零式步枪或三八式步枪一样的6.5×50毫米步枪弹,供弹具也是为了“服务”这种步枪弹而设计,也是那个独特的“漏斗式”供弹具,一次可以装入6个5发弹夹总计30发弹容量,以保证在战场环境中,整箱的步枪弹开箱之后,可以直接用到机枪或者步枪上。

  就“强调弹药的统一保障”的想法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不过实际应用中确实很“闹心”,口碑不佳,以至于我们在缴获该枪后同样看不上,一般都不分配给正规部队,而是留给地方部队或者游击队使用,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需要给子弹“刷油”伺候的“歪把子”

  虽然有不少文章指出,歪把子机枪由于漏斗式供弹方式,导致抽弹容易卡壳,需要一位士兵单独给子弹刷油保证“丝滑”,不过实际并非如此,歪把子确实有给子弹“上油”,但并非是射手的副射手一边扮演“烤串师傅”给子弹刷油,一边供弹,而是自动刷油的,不存在士兵人工“刷油”的需要。

  歪把子机枪在供弹具的位置上,设计有油壶来解决卡壳和“刷油”的问题,子弹在上弹的过程中就自动完成了润滑油的涂刷工作,只需要定期给油壶补充油料就可以,副射手只需要专心供弹就行,不用担心“刷油”的问题。

  就大正十一式轻机枪而言,其全枪的大部分设计,其实都是围绕这个“漏斗式供弹”来做的,使用这样的供弹方式容易卡壳,那就装一个刷油“工序”,也正是这一点导致了“歪把子”的出现。

  歪把子的右槽和注油嘴在枪身中间的位置,尤其是注油口正好在枪身中线的位置上,虽然方便了供弹,但是正好挡住了原本的瞄准基线,于是该枪的瞄准具不得不向右移动,枪托也不得不向右弯曲,保持重心和便于射手瞄准,结果就成了“歪把子”。

  2、射击角度和供弹存在缺陷,很容易被“重点照顾”

  机枪在战场上打出名号以后,逐渐成为步兵攻防中的重点战术目标,一般是尽量先“敲掉”的重点目标,这本是无可厚非,但是歪把子确实成为了相对容易被“重点照顾”的目标。

  一个重要因素同样是因为供弹方式,因为是5发弹夹的供弹,因此副射手需要装填6次才能完成一次装弹,这与30发弹夹或者弹链供弹的机枪相比,换弹过程更麻烦、时间要更长,一般有经验的部队对阵日军时,会想办法接近日军机枪,等换弹时,立刻齐射反击或者“伺候”几枚手榴弹直接消灭。

  歪把子机枪的两脚架设计很高非常容易影响射击角度,这一点在仰角射击时体现不明显,但是在平射或者是俯角射击时就会变得很尴尬,射手会探出半个身子,被命中的几率会成倍增加。

  3、设计缺陷导致人机工程学偏差,对射手很不“友好”

  另外,歪把子因为左侧供弹具和枪托靠右等原因,枪身重心偏左,因此射手在射击时,不得不一直想办法保持枪身的纵向指向,始终保持向右方正枪的力道,短时间还可以,长时间战斗时,会加速射手的疲劳。

  同时,歪把子作为一种可以随轻步兵随时机动的轻机枪,其并没有设计提把或前护手,在连续射击后,机枪需要迅速转移射击阵位时,射手只能靠“配发”的防烫灼帆布套抱起机枪移动,面对灼热的枪管和散热片,那是相当“郁闷”。

  来自俊赫君的胡说:歪把子其实不是日军主力机枪

  在二战时代,我们和日军的老兵,都有听机枪声就能判断对方战斗力强弱的经验,这一点与影视剧中有些不同,比如说我们的捷克式,日军一般如果听到有节奏的“哒哒哒”点射,那么一定是经验丰富的军队,如果是扣住扳机不松手的连续射击,甚至是站起来“突突”一梭子,一般都是好打的“新手”,这与影视剧中的常见画面不同。

  主要是因为20发弹夹供弹的捷克式机枪,弹容量较少,且二战时代轻机枪口径较大,后座力较强,连续射击时,枪口指向不容易控制,近距离“突突”还行,但中远距离的命中精度难以保证,一方面,会迅速消耗完弹夹的弹药,连续换弹,导致弹药过度消耗,但是压制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会导致己方重要的机枪火力,被一下子“敲掉”。

  至于集中多挺机枪甚至是数十挺机枪在几十米阵地的几十人手中的画面,看似火力密集集中,压的对方抬不起头来,不过,对于敌人而言,实际就是一两轮火炮齐射,或者是几发掷弹筒、迫击炮的事儿,而且这种方式只适合打击面对密集冲锋到近距离的敌军队形,如果对方有一定距离,步兵有适当隐蔽,基本瞬间就会被单发步枪的步兵反制。

  以二战常见的步兵师机枪配置而言,日军一个甲等步兵联队,最多才36挺重机枪,72挺轻机枪,即便是土豪美军,一个普通步兵班才1挺BAR自动步枪,一个连属的兵器排才两挺0.30轻机枪(7.62毫米),更重视机枪火力的德军,一个是常规团也不过是131挺机枪,要像影视剧中这样几十个人端着几十挺轻机枪“挤一堆”,怕是要收集小半个团的机枪才行,至于其他步兵连,就靠步枪打吧。

  在我们打击日军时,如果是歪把子的枪声,对于我们就意味着,“对方比较好打”。认为歪把子好打,一方面是因为歪把子自身的性能不强,枪声很容易辨认,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日军其实早已换装了其他机枪。

  轻机枪作为步兵单位重要的连续直射火力,日军早早就发现了大正十一式的缺陷,这型机枪过于“较弱”,只适合在不冷不热、无沙无尘的环境中使用,因此在1936年装备了九六式机枪,1939年装备了九九式机枪。

  不过直到二战开始后,日军也并没有完成九六式和九九式的全部换装,没有配发的新机枪的日军,只能用歪把子“凑合”,而各国各军都会把新装备优先给精锐部队,因此轮到歪把子的日军,实力自然是相对较弱的。

上一篇:

下一篇: